恒大破产真的富了清盘人吗?揭秘清盘行业的”旱涝保收”
恒大破产背后的清盘人暴利真相
恒大破产的消息震惊全国,2.4万亿的债务、30万套未交付的房子,让无数购房者和供应商陷入绝望。但在这场灾难中,有一群人却可能成为”最大赢家”——清盘人。恒大倒下这天,安迈顾问的黄咏诗团队接手了这个港股历史上最大的清盘案,他们的报酬将从恒大剩余资产中”优先扣除”,甚至排在员工和供应商之前。这种制度设计让不少人质疑:恒大破产真的富了清盘人吗?
清盘人的”优先特权”在香港法律中有明确规定。根据香港《公司(清盘及杂项条文)条例》,清盘人的报酬、律师费及其他清盘成本位列资产分配的最顶端。由此可见,在恒大仅存的可变现资产中,安迈顾问将最先切走自己那份蛋糕。有债权人愤怒地表示:”我们可能一分钱都拿不回来,清盘人却能稳赚不赔!”
清盘人怎样从恒大破产中获利
清盘人的收费模式堪称”旱涝保收”。按照香港破产管理署的收费标准,清盘人的报酬采用阶梯式计算:首500万港元的酬金为34.75万港元,超过500万港元的部分收1%。恒大即使资产严重缩水,清盘人的收费仍可能达到数亿港元。更关键的是,这笔费用是刚性支出——无论最终能为债权人追回几许资产,清盘人都要先拿走自己的份额。
安迈顾问的收费名目繁多:基本费用、成功费、特别费用…这就像出租车的计价器,各种名目都能收钱。以追讨许家印资产为例,安迈已向香港法院起诉要求返还60亿美元的股息和薪酬。这种跨境追讨需要大量法律资源,光律师费就是天文数字,但这些费用最终都会计入清盘成本,从恒大资产中优先扣除。难怪有债权人无奈地说:”清盘人就像医生给垂死的病人做手术,不管能不能救活,手术费得先付。”
清盘行业的权力与争议
清盘人拥有的权力之大令人咋舌。他们不仅掌控恒大的所有资产,还能发起诉讼、否决交易、获取公司机密信息。在恒大案中,安迈已经起诉了审计机构普华永道,追讨许家印等前高管。这种”尚方宝剑”般的权力让清盘人成为恒大真正的掌控者,但也引发了”谁来监督清盘人”的质疑。
清盘行业存在明显的悖论:一方面,他们的收费越高,债权人能分到的就越少;另一方面,没有清盘人,债权人可能一分钱都拿不到。这种利益冲突在恒大案中已经显现:清盘人花费巨资起诉普华永道,即使赢了官司,扣除诉讼成本后债权人还能剩几许?但对清盘人来说无所谓,反正费用都能报销。这种制度设计虽然看似不公,但其内在逻辑是:如果没有优先受偿的保障,将难以吸引专业机构接手复杂的清盘职业。
恒大破产给我们的启示
恒大破产案让我们看清了清盘行业的本质:企业倒下,清盘人崛起。这不是个案,2025年香港房企清盘潮正在加速,路劲、富力、弘阳等房企都面临清盘风险。对安迈、德勤这些专业机构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但对普通债权人和购房者而言,却是最坏的时代。
恒大破产真的富了清盘人吗?答案是肯定的。但这套机制的存在有其合理性——清盘职业极度复杂且充满风险,需要专业团队投入巨大资源。难题是,怎样在保障清盘人合理报酬与保护债权人利益之间找到平衡?这或许是恒大案留给我们最值得思索的难题。毕竟,在商业全球的沉浮中,制度设计决定了利益分配,而公平与效率的博弈永远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