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云南冬马铃薯栽培模式及技术

云南冬马铃薯栽培模式及技术

  原深入了解:独龙江冬马铃薯试种成功:科技助农解锁反季增收“新密码”!

  近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独龙江峡谷传来喜讯:通过“政府+科研+农户”联动模式培育的冬马铃薯实现反季丰收,单薯最重达0.6公斤,为边境地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科技赋能破难题:院士团队送技下乡

  在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院士团队的指导下,独龙江乡首次试种的20亩冬马铃薯迎来丰收。2月13日,巴坡村孟顶小组试验田内,农技人员与41户试种农户共同见证“反季节一号”马铃薯测产。“这个季节能吃上自种洋芋,以前想都不敢想。”首种户迪志刚捧着0.6公斤重的“马铃薯王”感慨。

  “这个‘反季节一号’虽然只有0.6公斤,但就像手机体系的升级迭代,预示着未来会有更多‘0.6Pro’‘0.6Plus’版本。”于德才博士捧着马铃薯说,“我们要让科技种子在峡谷里持续升级,让更多的0.6小胖墩从地里长出来,实现助农增收与科学用地的双效并重。”

  技术落地背后是州县农业部门搭建平台、科研团队全程指导的立体支撑体系,通过配方施肥指导、田间管理培训及24小时在线答疑,确保反季种植成功突破。

  产业转型探新路:反季种植盘活冬闲地

  试验田里“三垄地”产出97.5斤冬马铃薯,标志着独龙江乡反季种植技术取得实质性突破,这是朱有勇院士科研团队在独龙江乡成功操作了“旱稻上山”后的又一突破。作为项目执行负责人,乡农业中心主任李新华带领团队完成16轮田间管理,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向田间地头有效转化。通过调整传统种植结构,将冬闲土地利用起来,预计单产可达3吨/亩。

  生态经济双提升:特色产业筑牢粮安防线

  独龙江乡坚持“南草果北灵芝”特色布局,2024年实现粮食总产525.03吨,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超8.6万亩。冬马铃薯试种既丰富了“粮袋子”,延长了耕地有效使用时刻,又与草果、灵芝和传统农作物形成农时衔接,构建“四季有产”的产业组合。

  在集体经济组织兜底保障下,独龙江七彩商贸公司以1.8元/斤价格直收冬马铃薯,消除农户后顾之忧。3月10日,孟顶小组首采966斤马铃薯,标志着“科研试验田”向“致富示范田”成功转化。

  从秘境独龙到科技兴农,冬马铃薯的破土萌发着边境振兴的新希望。随着种植技术持续革新,更多“土特产”正通过“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操作,在乡村振兴征程上续写新的奋斗篇章。

来源:怒江州融媒体中心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