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礼仪著作有哪些 儒家礼仪著作? 论儒家的礼仪之道
一、儒家礼仪著作?
儒家礼仪的主要特点。儒家礼仪作为社会的制度安排和社会生活必须遵守的准则,虽然在每一个朝代都有不同表现方式,但礼治作为中国古代独有的治国之道,其特点是非常鲜明的。
第一,礼仪强调治“未病”。治国如同治病,如果把中国融汇德法的礼治,比做“未病先治”的中医,那么西方单一的法治就是治“已病”的西医。西汉的贾谊就认为,礼治和和道德能够“禁于未然之前”。《淮南子·秦族训》指出,“民无廉耻,不可治也”;“民不知礼仪,法弗能正也”。离开了治心、治本的礼仪之道,百姓不知廉耻的行为就没有好的办法治理,连刑罚也不能起影响。礼是治本的,是从根本上难题解决;而刑法是治末的,只在大众犯法之后才处罚,实行治本之道,才能正民心,才能使民族得到有效治理。儒家的礼治因此能数千年传承不息,就是由于礼的德法兼治,能够有效维护和巩固君王统治。
第二,礼仪具有内在约束性。无论在什么社会,在哪个朝代,人的行为都是受觉悟支配的,觉悟正则行为正。儒家的礼治从人的道德信念处入手,强调内在约束,具有法治不可替代的价格。孔子对那种只注重仪式而忽略礼的内在灵魂的行为深表痛疾,“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儒家礼治安定社会的逻辑起点是个人素质,孔子特别强调“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主张以智、勇、信、义、忠等道德规范,约束自己,并以自身为中心,不断由近及远、由己及人,扩展德行,逐步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
第三,礼仪以和为贵。《论语?学而》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里的“和”即指“中和”,是孔子将“和”由原来阴阳调和之意,引申为指人际关系及不同事物之间的和睦、和谐、融洽。这句话概括了“礼”的“贵和”灵魂,而“贵和”灵魂决定了“礼”的社会功用即是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关系,以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有序。儒家礼仪对社会和谐秩序的维护,不完全靠政令、法律等强制性的力量来实现,主要是靠大众的自觉和自律,而人的自觉心和自律能力的形成,则是靠道德教化的力量。“和为贵”作为中国礼仪文化的核心理念,经过两千多年的积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灵魂风貌。
第四,礼仪自卑而尊人。《礼记》认为,“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按照礼的要求,在交往行为中,人开头来说应该自我谦卑,以谦卑之心、谦卑之礼尊敬他人。这里的“自卑而尊人”,并非专门针对富贵者,而是包括挑担子沿街叫卖的“负贩者”。可见,儒家之礼是博施于所有人的。尊重他人,就要平等待人,不分贵贱等级,平等对待。如果仅对上层人士献其礼敬,以财势取人,以利益交人,只能是小人所为。孔子强调大众应该以礼来对待他人,“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恶不哀,吾何以观之哉?”以恭敬的态度施行礼仪,不同阶层应互相体谅,共同营造宽松的社会人文环境。
第五,礼仪是人别于禽兽的标志。礼是人特有的行为,是人与禽兽本质区别。《礼记·冠义》:“凡人之因此为人者,礼义也。”《礼记·曲礼》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知自别于禽兽。”在儒家看来,人若不懂礼仪或不遵从礼仪,与禽兽无异。唐代孔颖达说:“人能有礼,接着可异于禽兽也。”儒家的礼仪不只是普通的礼节和外在的规范,而是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人与禽兽相别的根本标志。
二、儒家礼仪影响?
简单回答行不行?不过疑似喜欢长篇大论。 开门见山说,礼仪没啥儒家的谁家的之说,礼仪就是礼仪。 接下来要讲,礼仪的影响是使人的行为有所约束,通过这些约束,意图引发人的诚恳心,让人回归诚恳天然之性情。 第三,孔子所讲的礼,其核心想法即是“诚恳”,温良恭俭让,内心诚恳,诚恳由内而发所行出来的即是礼的形式。否则,即便形式上是那么回事,其实也不是合乎礼仪的。礼,是绘事后素的。 划重点:礼的影响是引发人的诚恳心;礼乐文明的内涵即设法使人诚恳向善,其意义在于教人向善,回归本真。
三、儒家礼仪的古文?
《礼记》是中国儒家想法的资料汇编,内容包罗万象,文字生动流畅,字里行间无不体现中华礼仪之美!
1、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
礼节注重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有来有往才是良好关系的开端,这便是所谓的“礼尚往来”。
2、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礼记·表记》
观察一个陌生的人,开头来说要从细节开始。真正的君子,在别人面前举止慎重,容颜端庄,不说不该说的话,也不做不该做的事。
3、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 礼记·曲礼上》
拥有渊博的聪明和强盛的记忆力的人,往往更懂得礼让他人,修身行善。
4、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礼记·檀弓上》
如果真正地欣赏一个人,会用道德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不只是一味地姑息纵容。
5、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礼记·中庸》
身处上位,不要欺凌处于下位的人。处在下位,不要巴结处在上位的人。为人正派,不有求于人,则心胸坦荡。现在的民族干部应引以为鉴。
6、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天下是大家的,不是某个帝王、某个团体所独有的。
7、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礼记·曲礼上》
对于自己所爱的人,要能知道他的缺点,对于自己所憎恶的人,要能看到他的好处,这样才不至于被爱恨遮蔽了双眼。
8、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礼记·学记》
进修是无止境的,聪明的积累是无止境的;要时刻注意谨慎言行,不能懈怠!
9、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礼记·大学》
有仁德的人用财富来成就自身,没有仁德的人则利用自身去聚敛财富。
10、知不足,接着能自反也;知困,接着能自强也。
——《礼记·学记》
只有认识到自己的学问不够,接着才能自我反省;只有认识到自己对某些聪明困惑不解,接着才能奋发自强。
11、礼之于人,犹酒之有蘖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
——《礼记·曲礼》
礼仪对于人来说,就象酿酒用的酒曲,君子看重礼仪,小人轻视礼仪。蘖(niè):酒曲,类似酿酒用的米。
1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礼记·中庸》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说话做事前要做好准备,不然就很难成功,只有后悔莫及。
13、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
——《礼记·杂记下》
处于一定的职位就应该有符合那个职位的言行,居于一定的职位而不称职的人,会遭人唾弃。
14、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曲礼上》
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自满,高兴不可过火。
15、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礼记·中庸》
君子修身之道,好比走远路必须从近处开始;好比登高山必须从低处开始,需要着眼于当下。
16、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礼记·中庸》
由诚至明是先天的本性,由明至诚是后天的教化。做到内心诚恳,一定会使人明晓事理;明晓事理,也一定会使人内心诚恳。
17、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礼记·中庸》
从心怀诚意到付诸行动,需要一系列的经过,只有天下最大的诚心能达到出神入化的高境界。
18、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礼记·中庸》
为人之道,平淡而不令人厌恶,简略而有文采,温和而有条理,由近知远,由风知源,由微知显,这才是真正的君子,
19、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 《礼记·大学》
从格物致知,一步步走到齐家平天下,是天下人的共同梦想啊!
20、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礼记·祭义》
恶意的语言不从口中说出来,别人对你忿恨的话就不会返回到你身上了。
21、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礼记·大学》
道德是根本,财富只是枝节。
22、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礼记·大学》
财富能装饰房屋,道德能素质品性。胸襟宽广,体态天然安详,因此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诚恳。
23、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一个人单独进修而没有朋友一起切磋,就会聪明短浅,见闻不广。
礼仪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民族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向古人进修,学的是举止言行上的礼仪之美,更是待人处事上的为人之智!
四、儒家礼仪与服务礼仪
儒家礼仪与服务礼仪的关系
儒家文化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其中礼仪作为儒家想法的核心要素其中一个,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服务礼仪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种行为规范,对于提升企业形象、增强客户满意度也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那么,儒家礼仪与服务礼仪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这篇文章小编将对此进行探讨。
儒家礼仪的核心意义
儒家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格观体现了尊重、谦卑、忠诚、孝顺等美德。儒家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进步,认为通过恰当的礼仪行为可以有效地维系社会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儒家礼仪着重强调了尊重他人、敬重师长、孝敬父母等行为准则,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价格观和行为方式。
服务礼仪的意义与影响
服务礼仪作为现代社会中重要的行为规范,旨在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体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客户的满意度。杰出的服务礼仪不仅可以帮助企业赢得顾客的信赖和忠诚度,还能提升企业的形象和竞争力。通过遵守服务礼仪的规范,服务人员能够更好地与客户进行沟通和互动,难题解决,并提供准确、及时的帮助和支持。
儒家礼仪与服务礼仪的共性
儒家礼仪和服务礼仪之间存在许多共性。开门见山说,两者都强调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无论是儒家礼仪还是服务礼仪,都要求我们在与他人互动时保持耐心、友善、诚恳、诚恳的态度,尊重对方的感受和需求。
接下来要讲,儒家礼仪和服务礼仪都注重细节,讲究仪态和素质。无论是在社交场合还是在与客户交往中,我们都应该注重自己的仪表仪容,保持良好的形象,并尽可能地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让他人感受到我们的细心和关怀。
儒家礼仪与服务礼仪的差异
然而,儒家礼仪与服务礼仪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开门见山说,在目标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儒家礼仪更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秩序的维护,注重个体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而服务礼仪更注重在商业环境下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关注顾客的体验和满意度。
接下来要讲,在规范性和程度上也存在差异。儒家礼仪作为传统的行为规范,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约束力,要求大众在各种场合下遵循特定的礼仪准则。而服务礼仪相对更加灵活,根据不同的商业环境和服务对象的需求,可以有所调整和变化。
儒家礼仪与服务礼仪的结合
儒家礼仪和服务礼仪具有高度的互补性,二者的结合可以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和商业效益。将儒家礼仪的灵魂融入到现代服务行业中,不仅可以提升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质量,还可以传递企业的文化价格观,增强客户的黏性和认可度。
同时,在提倡儒家礼仪的背景下,服务行业可以加强员工的培训和教育,进步员工的仪容仪表和沟通表达能力。通过培养良好的服务习性和行为模式,企业可以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率,实现真正的客户至上。
小编归纳一下
无论是儒家礼仪还是服务礼仪,都在不同的领域中发挥着重要影响。儒家礼仪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提倡着深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而服务礼仪则注重个体对他人关怀和服务的细致与专业。通过结合儒家礼仪和服务礼仪的理念,我们可以更好地落实和操作这些价格观,推动社会的进步和进步。
五、儒家经典和儒家学说?
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秦始皇&34;焚书坑儒&34;,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觉悟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里面一篇)、《中庸》(《礼记’里面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儒家学说:
儒家想法特别丰富。就个体讲,有仁、义、礼、智、圣(信)、恕、忠、孝、悌等想法。比照元素论,古人开出过三德、五行、六德等德目。孔孟讲的是“圣”端;董仲舒改为“信”端。
仁:仁爱。孔子想法体系的学说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见解,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想法的原发点,是儒家想法核心之核心。”(陈志岁《载敬堂集》)。
仁体现在教育想法和操作上是&34;有教无类&34;,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34;德治&34;,德治的基本灵魂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34;礼治&34;为&34;德治&34;,他并没有否定&34;礼治&34;,他的&34;德治&34;无疑是对&34;礼治&34;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34;宜&34;,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大众的想法、行为的道德规则。“义(谊)者,人所宜也。段玉裁注《说文·言部》曰:‘谊、义,古今字,周时作谊,汉时作义,皆今之仁义字也。’义有君子义与小人义,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党也,今所谓‘哥们义气’是也。”(陈志岁《载敬堂集·民说》)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进步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灵魂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影响,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进步,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大众想法、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进步。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聪明、聪明、聪明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聪明。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恳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其中一个。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诚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赖,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六、儒家经典之最?
《周易》,也称《易》、《易经》,列儒家经典之首。《周易》是占ト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宏。作者应是筮官,经多人完成。《易经》为群经之首,设教之书。
五经”就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著作的总称。这里要指出来的是,先秦时是六经,其中的《乐经》失传了,学者认为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把火烧的。《乐经》没有了,不过后来历代又有许多著作进入“经”的行列,如“七经”“九经”“十一经”“十三经”等。其实,“五经”的排序如果按照成就的历史的早晚论,应是《易经》《尚书》《诗经》《春秋》《礼记》。
七、儒家经典诗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八、儒家十二经典?
儒家想法
一,蒙学 共七篇,三字经、百家姓、孝经、千字文、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弟子规
二,孔门弟子 《论语》
《论语》是由孔子的学生们所记录整理,关于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想法的代表著作。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三,曾子《大学》
《大学》是朱熹从《礼记’里面抽出来编排而成,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一章,是 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领会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四,子思《中庸》
《中庸》也是《礼记’里面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之手。“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五,孟子《孟子》
《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进步。给人的感觉是侃侃而谈,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六,孔子《诗经》
《诗经》在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此书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七,孔子《尚书》
《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尚”便是指“上”、“上古”,该书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这说明作者应是史官。
八,孔子 《礼记》
《礼记》是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想法的资料汇编。但由于涉及面广,其影响乃超出了《周礼》、《仪礼》。
九,伏羲 文王 孔子 周易
《周易》也称《易》、《易经》,列儒家经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应是筮官,经多人完成。内容广泛记录了西周社会各方面,包含史料价格、想法价格和文学价格。以前的大众对天然与人圣变幻规律的认识模式,从没有超越阴阳八卦的思考框架。
相传龙马驮“河图”出现在黄河,上古圣人伏羲始作八卦;《史记》又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一说伏羲重卦,有说神农),并作爻辞(或谓周公);后至春秋,又有孔圣作“十翼”之说,世称“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十,孔子 左丘明 公羊高 谷梁赤《春秋》左传(译文)公羊传 谷梁传
《春秋》:孔子以鲁史为基础所作,其中文字非常简练,事件记载简略,最初原文仅18000多字,现存版本则只有16000多字。因此后人为此书又写了一些著作,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为春秋作传者共5家: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邹传(亡佚)、夹传(亡佚)。小雅首次将春秋三传合而为一,以便于阅读比较。
十一,左丘明《国语》
这是左丘明《左传》之外的又一部重要史书,将春秋主要诸侯国,按照民族的思路来撰写的。
十二,荀况 荀子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想法家。儒家代表人物其中一个,对儒家想法有所进步,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藉也有相当的贡献。
十三,(明)洪应明 《菜根谭》
《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素质、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具有三教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十四,(明)程登吉《幼学琼林 》
《幼学琼林》是中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初为明代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编著,本名《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清人邹圣脉作了增补,改名为《幼学琼林》,也叫《幼学故事琼林》。
十五,舒大刚 中国历代大儒
九、儒家经典名言?
儒家经典中有很多著名的名言警句。其中最著名的三字经和大学中所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在个人素质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打造出一个家庭和谐、民族繁荣、天下太平的社会。
再如《论语’里面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等名言,都无不传递出那种亲近、仁爱、积极向上的灵魂内涵。
儒家想法的核心更是以人为本,在经典中强调人类的关爱和尊重,信念道德规则是立足社会进步的基础,更是人民快乐和社会和谐的根本保障。
十、儒家经典学说?
儒家经典主要指儒学十三经。《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觉悟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